熱門文章
當「超人」成為病人
發表時間:2024-11-13 點閱:163南迴基金會跟南迴協會的淵源很深。徐超斌當年決心推動南迴建院時,便是將籌備處設在協會之下,而基金會成立所需的資產,也是由協會捐贈。
南迴基金會跟南迴協會,是徐超斌守護偏鄉的左右手。基金會以醫療服務為切入點,但是在地鄉親的健康問題不只來自生理,還有心理、家庭、社會等面向,就需要協會提供社會服務,才能真正落實全人照護的理念。
兩者雖然功能互補,但業務上並沒有太多直接的交集。不過,隨著基金會的「多元照護模式」(整合居醫、居護、居服三方),結合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,便促成基金會和協會更緊密的合作。
從現實面的執行考量,兩者都由徐超斌創辦,核心理念都是造福南迴,團隊成員又彼此熟悉,基金會專心做醫療服務,由協會支援長照服務,如此分工合,
可以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。
南迴協會原是孕育基金會的搖籃,如今又成為基金會推動南迴行動醫療計畫不可或缺的夥伴。
有時候,徐超斌還是會想起創立協會之初的前三個月,當時為了度過財務難關,他連貸款申請書都寫好了。然而,山窮水盡時,總是有貴人出現,及時救援。
南迴協會能走到今天,也是善的力量的集結。或許,這正是所謂的「吸引力法則」:當你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,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。徐超斌的心願,就是期盼有一天,南迴不再「難回」,而是創造「難忘回憶」的地方。
改變的契機,就從播下一枚希望的種子開始。只要用心耕耘,終有一天會長成遮風蔽雨的大樹。
在台東池上伯朗大道,有一棵「金城武樹」,吸引無數遊客朝聖;在南迴線上,則有一棵「超人樹」,模樣樸實無華,但是根扎得很深,默默為故鄉的子民指引回家的方向。
愛,是我們出發的地方
蓊鬱山林間,大竹溪上,有一座土坂吊橋。紅色橋身,綠色保護網,灰白橋頭上,刻有排灣族圖騰——陶壺與百步蛇。
有一次,媒體為徐超斌拍影片,安排他穿著白袍,戴著聽診器,緩步走上吊橋。他從橋的這一端,走向另一端。他拿出聽診器,貼近了吊橋的扶手,彷彿聆聽著部落的心跳。
醫師是座橋,橋的兩端,是健康與疾病,是療癒與衰亡,是生與死。偏鄉的居民——年邁、體弱、行動不便——眼前有著跨不出去的鴻溝,徐超斌便為他們搭橋。他說著他們熟悉的族語,耐心引領他們走出每一步,從臥房到客廳,從屋內到戶外,從病人成為健康的人。
要搭建這座橋,並不容易。作為南迴行動醫療的倡議者,一路走來,徐超斌遭遇過各種嘲諷與質疑,很多人檢視他是否出於私心,會不會半途而廢。時間證明,徐超斌是抱著無私、利他的心從事偏鄉醫療,在經歷了各種打擊後,他始終沒有放棄,堅持至今。
慶幸的是,他不是孤軍奮戰。徐超斌對偏鄉醫療的付出,號召了眾多支持者,包括董事會成員、工作團隊、捐款者、民間人士,他們願意陪他圓一個大夢,完成守護南迴偏鄉醫療的理想。
如今,徐超斌距離目標愈來愈近。隨著居護所、診所設立,以多元照護模式,整合居家醫療和長照,將醫院等級的醫療照護送到病人家中, 或許不是醫院模式,卻更有利於未來的永續經營。
打造一座永續經營的醫療燈塔,才能持續不斷,將光照進偏鄉看不到的角落。
光的能量,來自巫醫外婆提點他的「感同身受」,來自一個太陽之子對家鄉的愛。
「愛,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,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。」是徐超斌自己想出來的句子,也是他最真實的告白。
南迴行動醫療機構是他為家鄉搭建的橋,而他為了這座橋,已經奮鬥了很久。他帶著愛出發,也將帶著愛和帥氣,抵達目標。
►►本文摘自:《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:超人醫師徐超斌 × 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》